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,新规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必须"亮明身份"。本文将深度解析新规要点及其对行业的影响。
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教授介绍,新规明确了三大主体的责任义务:
"新规对隐式标识进行了具体细化,要求在文件元数据中进行标识。这种用户看不到的标识既不影响使用体验,又能保留重要信息。"
—— 张吉豫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
标识类型 | 适用场景 | 技术要求 |
---|---|---|
显式标识 | 可能引起公众混淆或误解的重要内容 | 用户可见的明显标注 |
隐式标识 | 一般性AI生成内容 | 嵌入文件元数据 |
值得注意的是,个人用户借助AI进行普通文字创作时,若无侵权风险可不专门标识。但模仿特定主体(如名人、媒体、政府部门)的内容必须显式标识。
示例数据:截至2024年底,我国已完成302款生成式AI服务备案,用户规模达2.3亿人。
提供明确的合规要求和管理程序,预计可降低审核运营成本约15-20%(示例数据)
通过标识保护原创内容,缓解AI技术带来的冲击
可追溯AI内容来源,减少侵权、诈骗等问题
数维云作为行业专业的技术服务商指出,新规的半年缓冲期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升级时间,建议相关企业尽快部署标识检测系统。
"新规是当前技术条件下平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良好方案。随着AI检测技术的发展,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优化。"
—— 张吉豫教授
专家建议自媒体创作者应善用AI技术提升内容质量,而非制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。
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与配套国家标准同步施行,标志着我国AI内容治理进入新阶段。新规通过显式与隐式标识相结合的方式,既保障了用户体验,又维护了网络空间的真实性,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